加入會員 會員登入 聯絡我們English

保健錦囊

骨盆底肌肉運動~原理與執行

慈濟技術學院 / 蔡娟秀
  隨著人口的老化,社會文明的高度發展;尿失禁病患的比例也有逐年攀升的趨勢。以骨盆底肌肉運動(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 PME)為主軸的排尿行為處置療程(continence behavior management),也在近年來再度崛起,提供給輕、中度尿失禁病患另一種「不用動刀、吃藥」的選擇。本報告在簡介骨盆底肌肉運動前的作法及常用之輔助用具,以供臨床應用之參考。

  骨盆底肌肉運動(PME)最主要是以訓練骨盆底肌肉的肌力、耐力及反應力,來增強骨盆底肌肉的支持功能,改善骨盆器官下垂所引起的各種問題。 骨盆底肌肉運動,首重正確骨盆底肌肉收縮的學習。建立正確的骨盆底肌肉收縮模式,矯正不當的肌肉運用模式,則是訓練的重心。

  Dr Kegel(1951) 將骨盆底肌肉運動(PME)分為三個階段:肌肉醒覺期、肌力增加期及後續追蹤期。 近代的學者則進一步將PMT 分為四個階段:病人評估與訓練原理介紹、肌肉醒覺的基本訓練期、肌力訓練期 及肌肉運用、排尿行為重建期。首先,審慎的評估病人的病情是PME成功的第一要務。 雖然在推薦病人接受PME治療時,已經初步篩選出適合的病人。但是,在開始訓練之前,仍需確認病人有無不適合PME 的一些臨床問題:如餘尿過多、急性泌尿道感染、神經系統問題所造成的尿失禁等。此外,若病人已有十分嚴重的骨盆內器官脫垂(三度以上),運動的成效亦會受到限制。最後,由於PME 的成敗,病人本身的特質也很重要;若能事先了解病人有無運動習慣,及保健的概念,會十分有助於衛教指導的成功。

  接著是評估病人的骨盆底肌肉的狀況。通常肌肉評估的內容應包含(1)收縮力;(2)放鬆情形;(3)持續時間;(3)應用肌肉型態正確與否及(4)骨盆底肌的反射性收縮力。評估的方法則有指診法以、陰道壓力測量儀 、及肌電圖儀三種。

  在執行完評估之後,接下來就是詳細向病人解釋骨盆的構造、骨盆底肌的功用,及可能的病理變化。其次,向病人解釋PME療程的特性、及建立合理的治療期望,也是訓練成功的關鍵。不同傳統的手術或藥物治療,病人必須了解運動的療效並無法立竿見影;需要一陣子的努力才會有效。但是相對的運動的療效是可以累積、無上限的。此外PME 的療效並不止於漏尿的預防,對陰道及肛門鬆弛所引起的各項問題,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唯有充分了解訓練的計劃內容、特性,體驗治療的重要性,病人才會充分的配合運動課程、勤加練習。

  接著是訓練肌肉醒覺的基本訓練期。在此時期主要的任務有三:避免不當的骨盆底肌收縮、維持正常的陰道張力及加強骨盆底肌的隨意收縮能力。對婦女而言,骨盆底肌肉的感覺並不是很明顯,也很少使用骨盆底部的肌肉。根據研究報告顯示,有30﹪的婦女無法正確的執行骨盆肌肉收縮的動作,並且會傾向以腹部肌肉(abdominal)、股部(gluteal)、或大腿後側(thigh)的肌肉來取代骨盆底肌肉,以完成夾緊臀部的動作。通常這樣的取代收縮(substitution)多發生於骨盆底肌無力的婦女,因此治療初期如何使病人找到骨盆底肌,達成肌肉在沒有其他協同肌的輔助之下單獨收縮,是訓練者初期的一大挑戰。治療者可以用生理回饋法輔助病患學習。此外,由於患者為初學者,此時期的運動處方設計,應依據病人肌肉的強度,以少量多次為原則,避免使用最大收縮力(Maximal contraction),以免其它肌肉隨同收縮;如此才能建立病人正確的隨意收縮動作。

  接著是肌力及耐力的訓練。在病人可以正確的運用骨盆底肌肉,隨意控制收縮及放鬆之後,我們便可以進一步來訓練病人的肌肉力量。肌肉力量的訓練包含了強度和耐力的訓練。骨盆底肌肉纖維由30﹪是快速收縮的肌肉纖維, 主要負責肌肉瞬間力量的強度;另有70﹪的慢速收縮纖維,負責肌肉持久性收縮時的耐力。雖然訓練對這兩種纖維比例的變化並無定論,臨床上病人的訓練應兼具兩種不同的肌力訓練。在此時期,運動處方需包含快速用力收縮 (rapid forceful contractions)及最大持久力(sustained maximal contractions)的收縮。通常在臨床上,我們可以讓病人儘量持續骨盆底肌的收縮時間,來訓練最大持久力。然後在每一個持久收縮後,以快速收縮數次來訓練肌肉的瞬間力量及放鬆技巧。雖然病人如果可以隨意控制骨盆肌,漏尿的情形就可以改善;肌力增加訓練可以更進一步的增加肌肉的張力,及骨盆底肌肉肌塊(muscle mass)的大小,對於骨盆器官的脫垂,及器官在身體運動時的穩定度,有更佳的成效。

  最後是肌肉運用及排尿行為重建時期。在此時期,骨盆底肌肉的力量及靈活度已經增加許多,接下來便是教導病人如何運用骨盆底肌肉,及矯正不良的排尿習慣。首先,必須矯正病人不良的姿勢。不當的站立及坐姿,容易造成腹壓增加、骨盆底肌長度改變及鬆弛的情形。而在骨盆底肌肉運用指導方面,通常需依據病人臨床上尿失禁的種類,而有不同的指導方法。若病人有應力型的尿失禁,我們會教導病人鎖尿技巧。在執行任何會增加腹壓活動之前,先用力收縮骨盆底肌肉。例如,在咳嗽前有效而正確的夾緊骨盆底肌,或是在舉起重物前,夾緊骨盆底肌,再以腿部及臀部的力量舉物,避免彎腰以腹部力量舉起重物, 以減輕骨盆內器官向下的壓力。若病人有急迫型尿失禁,則需配合排尿日記給予排尿再訓練(Bladder retraining)。在確認病人無排尿放鬆不良所導致的頻尿後,可教導病人在解尿後又有尿急時,先快速收縮骨盆底肌肉三次,讓急尿感降低,再以一般的速度如廁,便可避免尿急失禁的窘狀。但是若為無法抑制之尿液感,則不要刻意憋住,仍要將膀胱排空。如此慢慢增加排尿的間距,以緩解頻尿及急尿之症狀。治療師在此時期的訓練重點有二:(1)矯正病人不良的姿勢和如廁習慣;(2)將運動的習慣融入病人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