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會員 會員登入 聯絡我們English

精選文章

【人物專訪】---張家勳先生

 齊沛瑜

生命藝術家-張家勳先生



撰寫人: 齊沛瑜

  對於不順的生活瑣事我們總習慣回以抱怨,今天,有幸能藉由一位藝術家、創作者的故事經驗分享,反省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珍惜生活的珍貴。「心念走向」作為關鍵並掌控於己,即便人生境遇多艱困皆能再次開啟嶄新之頁章。

自小開始的興趣與天份

  回憶小時候,由於家中的經濟狀況並不太好,小孩子也多,大姊很早便出去工作分擔家計。為避免造成家中經濟負擔,也就不會再去要求學習額外的才藝。國中時期便開始半工半讀,白天上課,晚上到朋友的親戚工廠做DM包裝,自己不喜歡讀書考試,因此一路以來,很早便開始接觸和投入至工作場域。

  雖然小時候不愛念書,卻很喜歡畫畫,特別喜歡素描,一開始因為喜歡看漫畫,首先是模仿漫畫人物,之後開始嘗試靜物素描,進而到真實人物,因為喜歡成了興趣,會主動去接觸相關書籍學習,因此,即便學業成績不理想,但卻能夠在美術科目上獲得自信與成就感,老師和同學們更因此對我有了改觀,一些因外顯標籤導致的負面評價,透過在美術領域之展現,或多或少的被推翻。漸漸的,繪畫方式變得更多元,水彩、粉彩,自己摸索作畫方式,就像生活中習慣的一部分,想畫時隨時都能畫。

無預警之意外,困境是對生命的考驗

  受傷事件的發生,其實是在剛退伍完沒多久,從事廣告刊版的工作,在一次刊版安裝時不甚從高處跌落,當時的情況、記憶因傷及頭部而喪失,甚至連退伍之後到工作這半年期間的經過都無法想起,在加護病房躺了許久,在事發了20多天後醒過來,當下只感覺到自己插著很多管子,無法動彈,根本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昏昏沉沉,一直到出了加護病房後,家人慢慢地向我解釋,以及開始嘗試復健療程,才真正意識到狀況的嚴重性。

  不同於原先所想,以為只要好好治療、復健便能恢復原樣,但生體機能、受限的行動、反應,不斷的告訴著我現實的殘酷,一直以來的理所當然突然變得遙不可及,就連再平凡不過的呼吸,也都無法自主進行,吃飯必須用鼻胃管,大小便也沒辦法自己控制。當時,由於狀況還未穩定,在醫院整整住了一年多,過程中曾因身體無法坐正且血壓容易過低,導致姿勢性低血壓而引發癲癇,又在加護病房中往返了幾回。慢慢的,復健療程於住院期間同時並進,狀況逐步有了改善,雖然非常緩慢。

  出院之後回到家中,狀況已經好很多、進步很多,能夠靠自己呼吸、飲食,只是此外的其他部分仍受到許多限制,也需頻繁的回診追蹤治療,就像在排尿上為了便於照護與避免堵塞情況而進行恥骨上造廔,否則身體機能無法自行控制更可能延伸其他問題。生活型態產生巨大之轉變,僅是好好地坐直都有困難,看著馬路上來往的車輛,止不住的想法,原先能夠那樣自在的騎車、開車和行走,為何現在會變成這樣? 當時的心理實在難以接受,生活無法自理,很少外出,回到醫院複診也總被投以異樣眼光,情緒很沮喪,日子一天天的渡過,時常有種僅是在等死的念頭,對於生活以及生命,曾感覺到已不具任何意義。

機會,轉念

  直到有一天,一位醫院的社工朋友來到家中進行訪視,很巧合地,社工提議要不要學畫畫,當下只是很納悶,我這樣的情況,手根本無法握筆是要怎麼畫畫? 當得知用嘴巴來畫畫時, 『開玩笑的吧!』是我最直接的反應,社工給了一本謝坤山的書希望我能看看,老實說,一開始是完全沒辦法認同的,因此我並沒有答應去學畫畫。社工再次來訪,並找了一位狀況、程度相似的畫家同行前來與我結識、閒聊,想法、觀念經過一些時間的調適,對於無法改變的情境,有種無論如何總是要面對、克服的認知在萌芽,意識到心境必須有所轉變,於是決定勇敢踏出嘗試的第一步。

再度步上夢想的旅程

  入門第一課,學習如何咬筆,那一剎那,彷彿回到小時候想當漫畫家的心情,這是一個在成長過程中存在許久的夢想,以為早已遺忘的記憶,原來仍潛藏於心中, 『想成為一位畫家』,那一刻是起雞皮疙瘩都不足以形容。回家後回憶湧現,想了很多,以現在的情況而言,或許也是一個新的機會能夠來完成當初的夢想。像筷子那麼長的油畫筆再加上重量,起初在嘗試將筆咬好便花了一番功夫,是超乎想像般的難度,時常磨破舌頭、口腔,並且以往畫畫講究手感,現在須重新訓練培養出作畫的 『口感』,對於畫筆的材質、筆尖接觸畫紙的掌控藉由每一次的嘗試調整而學習於力道、姿勢、方向掌握之技巧。

  因而當這份原以計畫立案而展開的學習課程,遭逢階段性的結束時,對於作畫我已不想就這樣放棄,主動與課程教學的老師聯繫,一位教育大學的美術教授給予我機會到他們的畫室學習,為我的作品提供建議,之後結合一些畫友們,又到另一位老師的教室繼續學習,慢慢接觸到相關協會以及舉辦的活動、課程,也因而認識更多的人、畫友們、傷友們以及老師,就像著了迷般,感受到自己真正的投入進實現夢想的旅程中,而每一個想去的地方都成為我的靈感來源,轉化為筆下的風景。

  回想受傷後整個過程,家人的陪伴和支持,接收到許多幫助,加上彷似冥冥之中出現的機會和巧合,引導了我傷後的經歷,而自己能夠為夢想堅持著的動力,更受到謝坤山故事很大的啟發,因而以成為國際口足協會成員為目標,為了想和他一樣,獲得世界性的認可,促使我這段時間能不畏苦持續學畫、作畫,精進自己,讓繪畫技術能夠更加純熟,使得夢想不只是夢想,更能成為一種專門職業相並而行。目前,從周遭認識的朋友、老師相連之網絡開始,接訂購單有時也參與共同聯展,慢慢地畫,用心做好每一幅作品。

台灣社會現況與發展

  台灣目前是以地區性課程的方式,提供有興趣的傷友們學習第二專長,像是繪畫雕塑以及作品展出,相對的也較缺乏大規模整合型的資源、交流、以及展覽平台。

  在這樣的背景下,或許台灣更應該積極創建國內專屬之多面向完善機構,並非模仿,而是能更因應於國內結構,地域區隔可能造成的阻礙,文化與價值觀脈絡差異,以及演變之特殊需求,甚至於最直接而貼切 的『誘因』問題,許多傷友們為了維持生存而多數選擇相較能短期、立即地維繫基本生活的工作,像是販售公益彩券,因而畫畫顯然未能提供具體、規律之生存保障。當然,興趣喜好因各自不同而具多元性,但現況顯示,不論傷友們興趣為何,面對現實後的選擇僅剩普遍並且越趨單一化的基本維生方式,這是最明顯『誘因』動機缺乏的問題。

  因此,若要問我們的社會可以提供怎樣的幫助? 從最基本的設身處地了解開始,友善的無障礙環境,更便利的交通以改善行動限制,以及就醫、就學、就業等迫切的需求,增加外出意願並且提高向外發展的人際互動。外界需要真正了解不同狀態傷友們的處境,唯有實際相處過後才能創造更具實質意義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