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 網路主委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 鄒頡龍
親愛的會員朋友們,大家好!伴隨著十月的到來,秋意漸濃,涼爽的天氣也提醒我們要特別注意健康。請大家隨時調整作息,保護身體。
最近流感季節即將來臨,提醒大家關注相關疫苗接種,保護自己和家人。我們的協會依然在此陪伴您,繼續提供最新的健康知識和服務,希望大家能在這個美好的秋季保持健康與快樂。
本月駐站醫師,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 趙梓辰醫師會在11/28為我們帶來精采的直播!
- 主講人: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 趙梓辰醫師
- 時間:2024/11/28(星期四)晚上8點
- 地點:線上直播(請先上「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FB,預約參加線上直播)
- 主題:混合性尿失禁
本期學術論壇,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 趙梓辰醫師 介紹了Stessy Kutchukian 等人於 2024 年發表在 Journal of Urology 的論文,探討主題:「無症狀菌尿症與泌尿道手術:風險因子或非風險因子?全國性多中心TOCUS資料庫研究結果」。
這篇文章探討目前的治療準則建議在泌尿道手術前,應該針對無症狀菌尿症進行篩查和治療。但是很少有證據支持這樣的建議。本研究旨在確定泌尿道手術後的感染併發症(尿路感染或手術部位感染)的相關因素。本研究為多中心的回溯性研究,包括所有接受任何泌尿道手術且術前進行尿液細菌培養的患者。從2016年到2023年,共2389名患者中約35%的患者術前尿培養呈陽性,術後感染發生率為4.4%。值得注意的是,術前12個月內的尿路感染史、術前尿培養陽性(包含單一、雙重及多重菌種)、以及較長的手術時間,都被確定為術後感染的獨立風險因素。這些發現強調了術前尿液細菌培養的重要性,同時也發現縮短手術時間可能有助於降低感染風險。
詳細內容,請見本期「學術論壇」。
脊髓損傷患者因神經控制功能受損,常面臨膀胱過動症的困擾,其症狀包括尿急、尿頻及尿失禁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還嚴重損害其生活質量。傳統上,抗膽鹼藥物是治療膀胱過動症的主要方法,但這些藥物可能伴隨多種副作用,如口乾、便秘、視力模糊,甚至可能導致認知障礙或心血管問題。因此,找到一種更安全、有效且易於執行的非藥物治療方法具有極大的臨床意義。
本期學術論壇,台北榮民總醫院泌尿科 陳人傑 醫師介紹了Argyrios Stampas 等人於 2024 年發表在The Journal of Urology的論文,探討主題:「脊髓損傷患者透過自我神經調節減少膀胱過動症藥物使用:隨機試驗」。
這篇文章是一項創新的研究,探討脊髓損傷(SCI)患者透過自我神經調節技術減少膀胱過動症(OAB)藥物使用的可能性,為這一特殊患者群體的治療開創了一個新方向。
該研究採用了隨機對照試驗的設計,旨在評估自我神經調節技術在減少膀胱過動症藥物使用方面的效果。研究的核心技術為患者自我施行的神經調節方法,通過低強度的電刺激來調節神經反射路徑,從而改善膀胱的神經功能。研究結果顯示,接受自我神經調節技術的患者,在膀胱過動症藥物的使用量上有顯著的減少,並且在症狀緩解、尿失禁頻率降低及膀胱容量增大方面均有積極效果。此外,患者的生活質量報告也顯示出明顯改善,特別是在日常活動和心理健康方面,反映出該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接受度和效果。
這項研究的亮點在於,其創新地引入了患者主導的干預模式。自我神經調節技術不僅操作簡便,還降低了患者對醫療設施的依賴,這對於行動不便或生活在醫療資源有限地區的脊髓損傷患者而言尤為重要。相比傳統的膀胱神經調節技術,例如植入式刺激器,此方法成本低、侵入性小,具有更高的推廣潛力。這一非侵入性技術的應用,為探索低風險、高效益的膀胱功能管理方式提供了新的契機。
在現有的膀胱過動症治療方法中,藥物治療仍是主要選擇,但副作用問題始終限制其廣泛應用。本研究所提出的自我神經調節技術,為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非藥物選擇,不僅可以幫助患者減少藥物依賴,還可能降低藥物相關副作用的風險。這對於希望採用更自然、更安全治療方式的患者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詳細內容,請見本期「學術論壇」。
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
祝福您
事事順心
平安喜樂
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 網路主委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 鄒頡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