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 網路主委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 鄒頡龍
七月開始進入颱風旺季,天氣變化快,有時晴空萬里,轉眼風雨就到。每次颱風來臨前後,不只出門要特別注意,家裡的窗戶、陽台、排水也別忘了提早巡一巡。
多一分準備,就能少一點風險。安全的生活,是每一個平凡日子的基礎,我們身體的泌尿系統,也是一樣的道理喔,上了年紀,對膀胱的控制不如年輕人,年長的婦女甚至有尿失禁的困擾。
長者的尿失禁是可以治療的。
排尿順暢,擺脫尿失禁,身體自然健康平安!
這個月,讓我們一起把「平安」放在最前面。
【本月醫師直播】
台北慈濟醫院 泌尿科 趙梓辰 醫師
演講的主題:長者的尿失禁
這是非常實用的內容!歡迎準時參加,並將這個訊息轉傳給你的親朋好友。

- 主講人:台北慈濟醫院 泌尿科 趙梓辰 醫師
- 時間:114/7/21(一)晚上8點
- 地點:線上直播(請先上「台灣尿禁防治協會」FB,預約參加線上直播)
- 主題:長者的尿失禁
本期學術論壇,由台北慈濟醫院趙梓辰醫師介紹了Anjali Kapur等人於 2025 年發表在Neurourol Urodyn,探討主題:「尿路動力學檢查結果與膀胱過動症肉毒桿菌毒素A治療後尿滯留的關聯性」。
膀胱肉毒桿菌毒素A注射是治療膀胱過動症的第三線治療,但術後尿滯留併發症發生率可達20%。此研究想探討術前的尿路動力學檢查是否能預測治療後的尿滯留。
研究納入167名首次接受肉毒桿菌注射治療的患者(141名女性,26名男性),其中22%在治療後一個月內發生尿滯留。結果顯示,包括最大尿流速、膀胱出口阻塞指數、膀胱收縮力指數等所有尿動力學參數,均無法有效預測術後尿滯留風險。唯一具統計學意義的發現是便秘病史與尿滯留發生率較高相關。
本研究證實術前尿動力學檢查無法可靠預測膀胱肉毒桿菌注射治療後的尿滯留風險。充分的術前諮詢討論,了解可能的暫時性尿滯留和導尿需求是很重要的事情。
......詳細內容,請見本期「學術論壇」。
傳統醫學認為尿液為無菌,但隨著次世代定序技術發展,發現泌尿道內存在多樣微生物群,對泌尿健康與疾病具關鍵性影響,特別是在神經性膀胱這類高風險族群中。神經性膀胱是由中樞或周邊神經病變導致的下泌尿道功能障礙,患者常表現為尿失禁、尿滯留或兩者並存,進而造成反覆泌尿道感染。
本期學術論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蔡正晏醫師介紹了Jinming Zhang等人於2025年發表在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探討主題:「探索泌尿道微生物群:神經性膀胱的洞察與泌尿道感染治療之進展」。
本篇綜述文章主要闡述於「泌尿菌叢」與「神經性膀胱」之間的關聯,特別強調相關菌叢分析在泌尿道感染治療上可能具有的發展性。
長期使用導尿管、膀胱過度擴張、尿路高壓與反覆感染會傷害膀胱黏膜與上泌尿道,增加腎功能惡化與慢性腎衰竭風險。目前治療方式包括間歇性導尿、骨盆底肌訓練、抗膽鹼藥物使用、肉毒桿菌素注射、膀胱擴大術與神經調控等,並輔以抗生素控制。但因過度使用抗生素,近年來已出現抗藥性細菌增加、治療選項受限的困境。因此,能否使我們更早期診斷與非抗生素療法成為當下的研究重點。
泌尿菌叢受性別與年齡影響。神經性膀胱患者的泌尿菌叢則顯示保護性菌群下降、致病菌增加的典型失衡現象。導尿型式也影響菌叢結構。時間性分析指出,受傷初期神經性膀胱患者菌叢與健康人相似,但一年後病原菌上升,顯示其抗病能力下降。
神經性膀胱患者常存在無症狀菌尿,傳統診斷方式在這群病患中敏感度低、誤判率高。透過菌叢定序與量化分析能辨識出具診斷價值的微生物,有希望能建構出屬於神經性膀胱患者的微生物預警模型。非抗生素療法如益生菌灌注與腸內細菌移植等,也具有潛在發展空間。
......詳細內容,請見本期「學術論壇」。
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
祝福您
事事順心
平安喜樂
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 網路主委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 鄒頡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