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會員 會員登入 聯絡我們English

精選文章

微創手術,輕鬆跟尿失禁說掰掰!

台中榮總婦產部 謝筱芸醫師
林小姐目前四十五歲,在工作上表現突出很受上司及同事信賴,社交生活也一直很活躍,常與三五好友結伴出遊或聚餐。但這半年來每當咳嗽、大笑、打噴嚏或快走的時候,尿液就會不受控制的漏出。因此她每天總是得用護墊,會陰部也因為漏尿容易搔癢而有異味。為此她變得不敢外出而拒絕朋友的邀約,也常常在開會中因為需到廁所更換護墊而中途離席,讓同事及上司不能諒解,她也因為尷尬不敢向同事及朋友透露她的困擾,嚴重影響了她的工作及社交生活。

像林小姐一樣有尿失禁困擾的女性其實不少。根據流行病學調查,30至59歲的婦女有約30%於成年後曾有尿失禁的經驗,而其中一半的婦女覺得尿失禁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可是在台灣的婦女,尤其是年長一輩,通常會覺尷尬而不願提起;即使在家人的支持下,鼓足勇氣至門診就醫,往往一聽到「開刀」,就心生畏懼,甚至不再接受進一步評估或治療。輕度的尿失禁可以用藥物、凱格爾運動、電刺激治療等方式來改善。可是當每天都需要用護墊來防止漏尿造成褲子弄濕,已經可以算是嚴重尿失禁,可能就需要進一步手術治療。

尿失禁的手術治療方式不下百種,過去較傳統的手術是陰道懸吊術(colposuspension, 圖一),此種手術有多種型式,可以是開腹進行、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或是從陰道進行,最終目的是希望增加尿道壓力或阻力,以及同時矯正膀胱尿道的解剖位置,來達到治療尿失禁之目的。大致而言,這類手術的成功率可達80-85%。但手術缺點多,副作用較大,包括術後的解尿障礙(尿管置放時間較長、解尿困難、頻尿急尿、反覆性尿道感染等等),長期追蹤後發現成功率會隨時間下降,且傷口較大較痛、住院較久,醫療成本當然也比較高。

在1996年瑞典醫師Dr. Ulmsten提出"尿道中段無張力性吊帶手術",以人工材質製成之吊帶,置入尿道中段下方,在腹壓增加時會擠壓尿道中段,使尿不再漏出。近幾年來尿道中段無張力吊帶手術發展出許多不同的設計─如第一代的TVT、 SPARC(圖二),第二代的 MONARC(T.O.T)、TVTO等(圖三),以及第三代的單一切口迷你吊帶(Single-incision mini-sling),如MiniArc、Ajust(圖四)。

這些吊帶手術架構於當今最流行的微創手術概念之上:手術時間短(半小時左右)、傷口較小(只在腹部或會陰部有兩個不到一公分的小傷口)、術後疼痛少、住院時間短、較快回復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術後併發症降低,解尿困難、尿滯留之機率較低。也因手術效果佳、短期成功率超過九成,且五年以上仍有80%以上完全治癒率,近年來幾乎取代了其他類型的手術,成為尿失禁手術的主流。

在2006年發展出的第三代吊帶手術:「單一陰道切口尿失禁手術」,它在皮膚上完全沒傷口,只在尿道下段的陰道有一個1~2公分的傷口,比起一般的無張力尿道中段吊帶手術較少發生大腿內側疼痛,甚至可在局部麻醉下手術,也更減少手術後的疼痛。目前發表的成功率也可達到80-90%,與第一代及第二代的成功率不相上下,但更長期的療效仍需要長時間的追蹤。唯此類吊帶在台灣尚未列入健保給付,仍屬自費項目(約3萬左右)。

總結來說,尿失禁的手術治療這些年來進步神速。多年前的尿失禁手術,需在腹壁上開刀,像是「腹腔鏡手術」或「開腹手術」,不但傷口較大、恢復也較慢,也容易留下疤痕影響美觀;好在近年來演進到只需在陰道內手術,外觀幾乎沒有傷口,當然也沒有疤痕的困擾,可以達到幾近完美的效果,對於尿失禁的患者可謂是一大福音。

圖一:陰道懸吊術(from Berek & Novak’s gynecology 14th edition, fig. 23-11)

圖二:第一代吊帶(經恥骨後間隙)

圖三:第二代吊帶(經閉孔膜)

圖四:第三代吊帶(圖二~圖四from IUGA 2011 Mid-urethral sling (MUS) procedures for stress incontin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