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會員 會員登入 聯絡我們English

精選文章

減重 –治療尿失禁的新選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
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 鄒頡龍
  患者因為尿失禁而求診。很顯然的,她同時也為肥胖所苦。

  「我連喝水都會胖!」她說。走進診間,身體隨著步伐左右搖晃。詢問病史,生過三個小孩,生產後體重直線上升,她形容:就像「吹氣球」一樣。今年四十多歲,咳嗽,大笑時會尿失禁,三年前還發現有輕微糖尿病,目前用藥物控制。

  她一口氣說完,些微有點喘。

  「醫師,你看我是不是太胖了?」患者帶著「自怨自艾」的語氣。「難道,肥胖與尿失禁也有關係?」

  我沈吟,努力思索不會讓她傷心的話。
  「醫師,如果你想勸我減肥,那就不必了。我天天都在減肥。」

  尿失禁分為許多種,常見的有膀胱貯尿功能異常的「急尿性尿失禁」以及膀胱出口括約肌功能異常的「應力性尿失禁」。「急尿性尿失禁」經常出現在中風、脊椎神經系統受損,或老年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患者,特徵是尿急感,有時會「來不及」上廁所而漏尿。而「應力性尿失禁」多見於中老年婦女,由於生產、老化、骨盆底肌肉鬆弛等因素,膀胱出口括約肌及周邊組織在腹部壓力增加時無法將尿液「鎖」在膀胱內,於咳嗽,打噴嚏或跑步跳躍時發生尿失禁。

  根據這位患者的描述,困擾她的應該是「應力性尿失禁」。
應力性尿失禁的嚴重程度與肥胖有關係嗎?人類站立時,腹部器官與脂肪組織的重力向下傳遞至骨盆底器官(包括膀胱);腹腔內組織重量越重,產生的壓力越大,應力性尿失禁的症狀也可能越明顯。
換一個方向思考 -- 如果體重過重,同時罹患應力性尿失禁的婦女成功減重,能治療尿失禁嗎?。

  2005年美國的Subak醫師發表於「泌尿學期刊」(The Journal of Urology)的論文提供了肯定的答案。Subak醫師針對體重過重 (BMI, body mass index介於25至45 kg/m2) ,且每週有4次以上尿失禁之肥胖婦女研究。分為兩組:第一組24位為「立即減重」組,先進行了3個月的液體飲食減重計畫,第二組24位為「等待名單」組,於研究計畫進行第三個月時開始減重。所有48位完成減重計畫後,繼續接受6個月追蹤。

  接受治療的婦女治療前平均97公斤,每星期有21次尿失禁;研究進行三個月後,「立即減重」的婦女體重減少16公斤,「等待名單」減少0公斤。「立即減重」組每星期尿失禁的頻率減少60%,而「等待名單」組減少15%。當「等待名單」的婦女也成功減重之後,每星期尿失禁的頻率同樣明顯減少,達到71%之多。所有40位減重後婦女尿失禁頻率平均減少54%,在6個月的追蹤過程中,良好效果持續維持。Subak醫師等人認為,體重過重的婦女如能減少5%至10%體重,應力性尿失禁的症狀能明顯改善。

  「成功減重」是所有體重過重者的願望,不僅能減少尿失禁症狀,對心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等慢性病之防治都有正面幫助。然而臨床上,筆者多次建議體重過重的患者減重,得到的回答多是:「要是減肥簡單,我早就減了!」或是「越減越肥」的心酸經驗;此外,「復胖」亦是棘手的問題。「適度節制飲食,持之以恆的運動」為體重控制的不二法門。有些體重過重的患者可能有代謝問題,可請教新陳代謝科醫師。

  值得提醒的是:造成應力性尿失禁的原因很多,尿道括約肌功能缺損與骨盆底肌肉鬆弛為主要原因,肥胖只是加重症狀的因素之一。如果患者沒有明顯體重過重(BMI在25以下,BMI計算方式為:體重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則以減重治療應力性尿失禁的效果就相當有限。骨盆底肌肉運動(凱格爾運動)或是手術治療,是較理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