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
 |
 |
 |
2012年8月5日尿路動力學進階教育課程Ⅱ-台中場活動花絮 |
盛夏中的八月天,清晨的一場大雨將炎熱的酷暑澆熄,太陽的光芒微微嶄露於雲中,清爽的空氣與微風陪伴著前往會場的所有人員,感謝中山醫學大學為本次課程提供了幽靜而高質感的學習場地,讓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的活動能夠順利舉行。
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尿路動力學進階教育課程II-台中場。2012年8月5日星期天的早上,在台中中山醫學大學正心樓舉行,現場共有68位學員參與,其中包括了護理師,尿路動力學技術員,以及各醫院的醫師們共襄盛舉。
早上九點鐘,由本次活動的主辦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陳進典副院長介紹後展開序目。首先由台中榮總婦產部婦科主任洪滿榮醫師介紹「膀胱過動症之尿路動力學」。尿路動力學的診斷是依照症狀,當患者有急尿,頻尿,有/無合併急尿性尿失禁,根據以上症狀並排除其他可能的致病因子,例如感染,結石,腫瘤等等,就可診斷為膀胱過動症。但是經由尿路動力學,可以提供更多的診斷依據,以提供治更進一步的指引。洪主任提到:「關於尿路動力學中顯示:逼尿肌過動(DO),之前有許多被歸類為idiopathic(原因不明的),但是隨著醫學進步,過去我們以為是原因不明的(idiopathic)逼尿肌過動患者,後來都神經性所造成的逼尿肌過動。」
洪主任另外提到台灣已逐漸步入高齡化社會。針對高齡患者之妥善醫療照顧,所訂出的五個目標,其中就包括失禁之照顧,看來尿失禁的照顧在台灣高齡化的社會日形重要。
雖然膀胱過動症是以症狀做為診斷,尿路動力學提供的資訊可幫助臨床醫師做鑑別診斷,例如間質性膀胱炎,在尿路動力學檢查時較少出現逼尿肌過動,而大部分都有排尿障礙之功能表現。因此對於複雜性的膀胱過動症,或是單純以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或是膀胱過動症患者可能要接受侵入性治療之前,尿路動力學檢查仍然是重要的。
接下來是由嘉義長庚醫院泌尿科林威宇主任介紹「膀胱出口阻塞之尿路動力學判讀」。傳統上,膀胱出口阻塞都會想到男性之攝護腺肥大,但事實上,除了男性,女性也有相當比例患者有膀胱出口阻塞。
女性膀胱出口阻塞臨床表現的症狀相當多樣化。根據一項研究指出36%~99%的膀胱阻塞女性患者,其臨床表現為刺激性症狀,也就是急尿、頻尿,而40%~84%的患者其臨床表現為阻塞性症狀,排尿困難,排尿斷斷續續,因此,在女性患者之膀胱出口阻塞其診斷上更應要注意。
膀胱出口阻塞在男性患者最常使用的就是國際攝護腺症狀指標(IPSS)。究竟女性患者適不適合用IPSS來評估是否膀胱出口阻塞呢,根據Groutz與
Blaivas等人發表於JU的文章指出: 女性患者仍然可用IPSS來評估是否膀胱阻塞。
林主任提到不論男性或女性的膀胱功能障礙,非侵入性的尿流速加上殘尿量的測量,對初步診斷極有價值。因為操作簡單,可以一再重複,因此是相當重要的項目。
膀胱壓力測試以及壓力尿流研究,因為較具侵入性,適應症有二 :
當病人準備接受手術之前,或是當病人選擇於昂貴藥物治療之前,都建議可以使用膀胱壓力測試或是壓力尿流研究」。根據國際失禁防治協會的報告指出
:「壓力尿流研究是了解膀胱功能而且可以將之量化的重要檢查,對於排尿時膀胱出口是否阻塞,膀胱是否有膀胱能力,這些都可以經由尿路動力學得到很好的內容。」
精采豐富的課程持續下去,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黃玉慧主治醫師介紹「括約肌肌電圖及下尿路神經電生理之判讀」,而後由長庚醫院林口總院婦產部婦女泌尿科盧佳序主任介紹「應力性尿失禁之尿動力學判讀」,台北市立陽明醫院泌尿科郭育成主任介紹「間質性膀胱炎之尿動力學判讀」,以及由高雄長庚醫院婦產科莊斐琪主治醫師所介紹的「功能性排尿障礙之尿動力學判讀」,本日之尿路動力學課程到此稍作休息。
在經過短暫的午休和享用過鮮豔且美味的佳餚後,下午場之課程再度展開,首先由花蓮慈濟醫院泌尿科郭漢崇主任來介紹「錄影尿路動力學之操作及適應症」,接著為行政院衛生署花蓮醫院泌尿科陳奕舟主治醫師介紹「老年人排尿障礙之尿動力學判讀」,花蓮慈濟醫院泌尿科江元宏醫師介紹「小而排尿之尿動力學判讀」,如同上午場般,課程依舊密集精采,台大醫院泌尿部何承勳主治醫師接力介紹「成人排尿障礙之尿動力學判讀」,而由恩主公醫院泌尿科王炯珵主任來介紹「尿路動力學為基礎之藥物治療原則」,最後,在高雄長庚醫院泌尿科李偉嘉主治醫師所介紹的「尿路動力學為基礎之排尿處置」議題中,課程也步入了最後一個階段,走向今日活動的尾聲。
感謝今日參加尿失禁防治協會所舉辦之尿路動力學課程活動的所有成員,準備今日課程內容的所有主任,醫師講者們,謝謝您們的撥冗參與和付出,為協會今日的活動劃下完美句點。8/5於台中中山醫學大學正心樓舉辦的系列講座課程,亦期能在大家心中留下共同創造的美好回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