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ft
|
 |
 |
 |
2006年8月13日神經性膀胱及尿失禁研討會活動花絮 |
一顆小小的膀胱可以讓泌尿、婦產及復健科的醫師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重視它,可見他有多神奇啊!!今年
8月13日尿失禁防治協會又為大家安排一天,集合各科專家來討論這顆難搞的膀胱。
首先是長庚醫院的莊耀吉醫師開先鋒,介紹排尿之神經控制,主要包括了大腦皮質、橋腦、脊髓和周邊神經系統,彼此之間相互協調,以完成儲存尿液和排出尿液兩大膀胱功能。它們錯綜複雜卻又井然有序的控制著我們的儲尿及排尿的動作,讓這兩個動作如電燈開關一樣準確,不至於秩序大亂,只要這些環節稍一不慎就會出亂子—導致神經性膀胱的症狀。儲尿的反射:在尿液儲存期,透過脊髓反射膀胱脹大會產生低階的感覺神經訊號,去刺激膀胱出口交感神經、外括約肌的會陰神經和抑制逼尿肌,這防衛反射(Guarding
Reflexes)可以促進禁尿。排尿反射:在排尿初期,強烈的膀胱感覺神經活性,會活化腦幹的排尿中樞,進而抑制脊髓的防衛反射,排尿中樞也會刺激副交感神經造成膀胱收縮,至於維持持續上傳感覺神經至旁水道灰質(Periaqueductal
gray matter)來控制橋腦排尿中樞。看似簡單的解尿卻包含如此高深的學問,可見大家要學習的地方還多著呢!!
接著是台大醫院復健科王顏和主任及潘信良醫師為大家就復健科醫師面對腦中風及脊髓損傷病人的排尿障礙,對於中風病人復原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預防膀胱過度漲尿及泌尿道感染,首先應嘗試行為治療,必要時才使用藥物或是手術;所有的治療計畫都要考慮患者的居住環境和照顧的人力需求。王主任則敎大家簡易記憶法:橋腦解尿中心以上之腦傷,常造成失抑性膀胱(uninhibited
bladder);橋腦解尿中心以下之腦傷及上薦髓損傷,常造成反射性膀胱(reflexic
bladder);脊髓圓錐與馬尾損傷,常造成不反射膀胱(areflexic bladder)。
陳進典主任則針對週邊神經病變造成的排尿障礙作精闢的講解,這方面以糖尿病引起的膀胱功能失調為最常見,症狀主要有膀胱感覺降低、膀胱容積增大及逼尿肌收縮力受損等,許多學者則針對此方面努力研究該如何有效的去治療。唐一清主任帶來老年尿失禁的概念,應考慮的問題有:DIAPPERS(Delirium、Infections、Atrophy
Vaginitis、Pharmacological side-effected、Psychological、Excess urine
output、Restricated mobility、Stool
impaction),居然與尿布同音耶!而蔡娟秀老師則活靈活現的為大家介紹機構老人慢性尿失禁的照護,雖然人口老化是必然的趨勢,如何針對評估的結果,並兼顧個案及照顧者的需求是有效處理機構中慢性尿失禁成功的關鍵;其實有許多安養中心的失禁老人一開始是可以不用包尿布的,但在不當照顧下,最後都被包上尿布,這也是醫護人員得去面對的問題。還有許多泌尿科專家為大家介紹下泌尿道障礙之藥物治療、手術及膀胱內灌藥等治療方式的角色,錄影尿路動力學檢查的角色,何時該做此檢查?在在都考驗著每位醫師。這些詳細的內容都刊載於林豋龍理事長及郭漢崇主任共同編譯的『神經性因排尿障礙』一書中,請各位舊雨新知自行參考!
這次的活動理事長特別邀請日本遠道而來的泌尿專家Dr. Yasuhiko Igawa,為大家精闢的解說有關脊髓發育不全兒童之下泌尿道障礙的研究結果。學會每年總要安排無數次的研討會,無非是希望各位學員對膀胱有更多、更新的認知,這樣才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那顆小小的膀胱有因應之道。
|
 |
|
|
 |
|
|
|
|